文章原载:《人文杂志》2024年第2期 进入专题: 法家 。
王孙满的潜在意思是,倘若楚庄王不顾天下公主的权威而贸然挑衅,结果将遭到全天下的反对。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
我们先看《韩非子·八说》的文献记载:搢笏干戚,不适有方铁铦。或许在潘寿眼里,何止商汤让天下是表演,甚至尧让天下也是一种博取政治美名的表演。干城距冲,不若堙穴伏櫜。郑长者有言:‘体道,无为、无见也。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
韩非子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所提出的德效政治论,并非一味强调德效,而是在复杂的政治领域中意识到道德发挥功效的背后,始终离不开智谋。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12 黄宗羲:《先师蕺山先生文集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51页。
他们从遥契先哲的角度对于刘宗周之意论给予支持。牟宗三则认为,刘宗周建基于意之独特解释基础上的对于阳明良知说的批判,多属横破,他指出,刘宗周之意只是意之解释的众多可能性之一,刘却执定于此来驳斥阳明不符《大学》原义,实属荒唐,毫无道理。20 刘宗周:《答董生心意十问》,《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40页。刘宗周将心比喻为谷种,仁即是生意,是使种子生发的基础与依据。
【42】王塘南亦有:生理之呈露,脉脉不息,亦本无声臭,所谓意也。13 王栋:《会语正集》,《一庵王先生遗集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十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54页。
情如舟车,意如人去使那舟车一般。刘宗周对于王心斋之《学乐歌》颇为欣赏,《寻乐说》云:近儒王心斋先生所著《学乐歌》则曰:‘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自然觉。此好恶之情是由与形骸俱起之习气所形成,随物而迁,没有真性,没有大明或良知作为主宰。刘宗周在论述自己的思想时亦曾引用此言:心之主宰曰意,故意为心本。
刘宗周虽然没有读过王一庵的著作,对于王塘南的理论观点也没有更多阐述,但是他的意及诚意学说皆受到王一庵所在的泰州学派(王艮)以及王塘南所在的江右学派的影响,尤其是江右学派,其间江右邓定宇对于刘宗周之意的界定确有启发。26 刘宗周:《明儒学案师说》,《刘宗周全集》第五册,第528页。以其至善,还之至微,乃见真止。王一庵与刘宗周则不是如此。
陈确为刘宗周又一高弟,他在《与刘伯绳书》中言:弟于先生,无言不悦,惟诚意、已发、未发之说虽极精纯,然弟意欲且存而不论。第二,刘宗周之意之好恶乃性光呈露,王塘南之意乃性之呈露。
易言之,他们没有将理论本身发扬光大,但理论之中所蕴含的精神却在后学思想中熠熠生辉,正所谓未得其迹而得其神也。【33】很显然,他与朱子、阳明论意为心之所发有很大不同,与刘宗周颇近之。
意作为本体范畴,并非空洞无物,本身具有绝对至善的品格。可见,他在讲心气的时候,同样是有天道依据。人心有喜怒哀乐四气,此为心之德。同时,刘宗周针对朱子逻辑在先的理气观,提出天地之间,一气而已,非有理而后有气。19 王艮:《与俞纯夫》,《重刻心斋王先生语录二卷》,第28页。因此可以判断,刘宗周没有直接接触过王一庵的思想。
【9】刘宗周后期思想中的核心概念被张履祥放在了可有可无的边缘位置。曰:‘格知身之为本,而家国天下之为末。
【28】邓定宇又有关于生意的说法:仁乃人之生意,有此生意,人才成得【29】,刘宗周则进一步提出心如谷种,仁乃其生意,生意之意,即是心之意,意本是生生,非由外铄我也【30】。意如天之帝、舟之舵、指南针,对人的意识念虑起着定向的作用,进而延伸到对人在独处、家庭、社会中种种具体行为的导向作用。
【43】此处的无声臭不是指虚无枯寂,旨在于说明意之不落于可睹可闻、偏滞不化之形气。【27】同时,他自己也有与邓定宇相似的比喻式表达:天,一也。
刘宗周对阳明后学的批判主要集中于王龙溪、罗汝芳、周海门等人,对于王心斋则比较欣赏。28 刘宗周:《学言下》,《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42页。刘宗周指出,天有春夏秋冬四时,此为天之德。第二,二者所言之意皆具有善的道德内容。
仅黄宗羲编《明儒学案·师说》中即有三处:另在《人谱杂记》《论语学案》《学言》中皆可窥得邓定宇之踪迹。【49】将气的地位加以提升,并以此来诠释意念等心性范畴,这其实是对治晚明心学虚玄之弊的又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对于气的重视则意味着对于器度工夫以及经世致用等实学一面的关注。
比如在朱子、阳明思想中,意皆作为心之所发而有意念之义。6 黄宗羲:《先师蕺山先生文集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52页。
他直接点明胡居仁之意指专主,但仍然是逐物心,因为此有意乃是经过收摄聚敛之后而达到的一种状态、效果。(史孝复即史子复)51642年,刘宗周与董标之间有关于心意的十个问答,形成《答董生心意十问》,其间刘宗周就意之有无、意之动静、意与心、意与念、意与无意、诚意工夫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摘 要:刘宗周不似朱子训意为心之所发,而是训为心之所存,当时以及后世儒者对此争议颇多,分为质疑批判派、搁置不论派、维护支持派。熊十力对刘宗周意论有直接批判。犹身里言心,心为身本也。42 刘宗周:《答门人》,《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43页。
【10】《刘子学案序》中又有:惜闻者之徒守旧说而不能深求其在我,博考于诸儒,漫然疑先师之说,而不知前此已有不谋而同焉。对此,黄宗羲言:伯绳辑遗书之时,其言有与洛闽龃龉者,相与移书请删削之,若惟恐先师失言,为后来所指摘,嗟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而此意之至善如何得到证明?即从好善恶恶看出,好必于善,恶必于恶,正见意之至善。王塘南认为此意正所谓生生之真几,所谓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47】王塘南则有此心之生理,……,所谓性也。独即意之入微,非有二也。